上海,中國四大直轄市之一,長三角經濟中心和金融中心,也是_的美食之都。上海美食文化源遠流長,享譽中外,與北京、天津、蘇州等城市并列為中國四大飲食文化名城。
上海飲食文化特點可概括為:濃油赤醬、海鮮為主、甜酸苦辣咸俱全;菜肴的烹飪方法以蒸、炒為主,善于烹制山珍野味;風味小吃品種繁多,多達數(shù)千種。
上海菜主要有蘇錫菜、本幫菜兩大流派。蘇錫菜是江南地區(qū)的傳統(tǒng)風味菜肴,選料嚴謹、刀工精細、調味講求、擅長燒湯;上海本幫菜則以江南民間風味為特色的菜肴,選料廣泛,強調刀工和調味,講究色、香、味。
一、南翔小籠包
南翔小籠包原名“南翔大肉饅頭”、“南翔大饅頭”、 “古猗園小籠”,也稱為“南翔小籠包”、“南翔小籠饅頭”, 是上海市嘉定區(qū)南翔鎮(zhèn)的傳統(tǒng)名吃,以皮薄、肉嫩、多、味鮮、形美著稱。
南翔小籠包,其制作技藝從1871年誕生至今,已有140余年歷史,而其餡料配制秘方和制作技藝也經歷了師徒6代人的薪火相傳。不過,或許歷史偏要和廣大饕餮們開個玩笑——_南翔小籠的發(fā)展歷程,其中一段目前卻是“無考”的尷尬。
二、松江鱸魚
久負盛名的上海松江鱸魚,滬菜經典名菜,其味鮮美,其肉細嫩,再加上特殊的烹飪技藝,歷來被視為上乘珍饈。
據(jù)說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,品嘗松江鱸魚之后,封它為“江南_魚", 從此松江府年年向朝廷進貢。被視為“魚中珍品”。
三、上海生煎包
上海生煎包是流行于上海的一種地方傳統(tǒng)小吃,簡稱為生煎,上海生煎包可以說是土生土長的上海點心,據(jù)說已有上_的歷史。
其特點為由于上海人習慣稱“包子”為慢頭”,因此在上海生煎包一般被稱為生煎饅頭。
上海生煎包外皮底部煎得金黃色, 上半部撒了一 些芝麻、香蔥。聞起來香香的,咬一口滿嘴湯汁,頗受上海人喜愛。成品面白,軟而松,肉餡鮮嫩,有鹵汁,咬嚼時有芝麻及蔥香味,以出鍋熱吃為佳。
四、八寶鴨
八寶鴨是上海地區(qū)的特色傳統(tǒng)名菜,屬于滬菜蘇菜。但以上海城隍廟上海老飯店烹制的為_,故被美食家譽為席上一絕而馳名中外。
八寶鴨是用帶骨鴨開背,填入配料,扣在大碗里,封以玻璃紙蒸熟,鴨形豐腴飽滿,原汁突出,出籠時再澆上用蒸鴨原鹵調制的蝦仁和豆,滿堂皆香。
五、上海紅燒肉
上海紅燒肉是一道上海本幫菜經典美食,由五花肉、醬油、酒、糖等材料制作而成。上海人做紅燒菜的統(tǒng)一特征是: “一手醬油瓶,一手糖罐頭”。上海紅燒肉帶有濃油赤醬、絲絲甜味的紅燒肉,簡直把本幫菜的特色發(fā)揮到了淋漓盡致。
這道菜能體現(xiàn)出濃油赤醬的特色,靠伙候功夫,可以做出肥而不膩、酥而不爛、甜而不粘、濃而不咸的味道來,是本幫菜中_具有代表性的菜色之一。
六、上海白斬雞
白斬雞是上海地區(qū)傳統(tǒng)名菜。“說起白斬雞,要數(shù)小紹興”,這已成為了許多上海人的口頭禪。
由于“小紹興” 是_上海浦東一帶所產_的“三黃雞”,質量好、味道鮮美,而贏得了廣大顧客的喜愛。“小紹興”也成了上海久負盛名的名店,白斬雞是上海地區(qū)的名菜。形狀美觀,皮黃肉白,肥嫩鮮美,滋味異常鮮美,_可口。
七、水晶蝦仁
水晶蝦仁是一道傳統(tǒng)名菜,屬于滬菜。曾被評為“上海_名菜”。 奇香四溢,晶瑩剔透,賽如明珠。主料有蝦和雞蛋。
清炒蝦仁不加_配料,滿滿一盤蝦仁,鮮明透亮,而且軟中帶脆。40年代上海靜安賓館名廚從粵、閩菜引來清炒蝦仁”,并在烹飪技藝上進行改革創(chuàng)新,加之選料上乘,制作嚴格,風味獨樹一幟。
“水晶蝦仁”上席,奇香四溢,晶瑩剔透,賽如明珠。難怪靜安賓館每年光蝦仁_要吃掉十幾噸呢。
八、腌篤鮮
腌篤鮮,屬于江南地區(qū)漢族特色菜肴,來源于徽菜,現(xiàn)已是上海本幫菜,是上海地區(qū)的名菜。
腌篤鮮湯汁白濃,肉質酥肥,口味鮮香。每到春天竹筍上市時,滬上人家都喜歡烹制這道佳肴。此菜口味咸鮮,湯白汁濃,肉質酥肥,筍清香脆嫩,鮮味濃厚。
九、上海蟹殼黃
上海蟹殼黃是上海市風味小吃之一,創(chuàng)始于20世紀20年代初期,其特點:形似蟹殼,色呈金黃,油多不膩,香脆酥松,糖餡甜醇,咸餡味鮮。
它采用油酥面加酵面制坯,做成扁圓形餅,餅面粘上一層芝麻,貼在爐壁上經烘制而成。餡料有咸有甜,咸的有蔥油、鮮肉、蟹粉、蝦仁等,甜的有白糖、玫瑰、豆沙、棗泥等。
因餅形似蟹殼,熟后色澤如蟹殼背一樣深紅,所以稱為"蟹殼黃"。以上海蘿春閣和吳苑餅家烹制的蟹殼黃比較出名。
十、貴妃雞
貴妃雞也稱為京蔥貴妃雞、燴飛雞等,源于20世紀20年代末上海陶樂春川菜館,由廚師借京劇《貴妃醉酒》而創(chuàng)制。
貴妃雞通常選用雞翅膀與香菇、菜嫩筍、青椒一起燜燒而成。成菜后,色鮮艷,綠、乳黃、黑、白相配,令人賞心悅目,吃起來既嫩又鮮,香味撲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