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教也認為:“天地先生雞,次狗,次豬,次羊,次牛,次馬,始生人。”此說頗有“進化論”的科學觀念。漢人東方朔的《占書》亦云:“歲正月一日占雞,二日占狗,三日占豬,四日占羊,五日占牛,六日占馬,七日占人,八日占谷。”因此,民間相信,如果正月初一天晴,是年雞則繁育,陰雨雞則不旺;初二陰晴兆狗;初三日陽晴則兆豬,以此類推。正月初七如果天氣晴朗,則謂吉祥,主一年出入順利,人口平安,生丁繁衍;若陰晦則兆災患。
在古代,“人日”有戴“人勝”的習俗。“人勝”是一種頭飾,又叫“彩勝”、“華勝”,從晉朝開始有剪彩為花、剪彩為人,或鏤金箔為人貼于屏風或窗戶,也戴在頭發(fā)上,因此,“人日”也稱“人勝節(jié)”。過去在“人日”這天,中國一些地方有“麻稈點天燈”、“用豆熬粥治頭疼”、“婦女遛彎祛百病”、“登高賦詩”等習俗。唐高適《人日寄杜二拾遺》詩云:“人日題詩寄草堂,遙憐故人思故鄉(xiāng)。柳條弄色不忍看,梅花滿枝空斷腸。身在南蕃無所遇,心懷百憂復千慮。今年人日空相憶,明年人日知何處?”
人們用五彩絲織品剪成人形,或用金箔刻成人形,掛在屏風或帳子上。婦女將刻得小小的人形戴在鬢發(fā)上,既講吉利,又是一種裝飾。民國以前,人日這天青年男女結(jié)伴到郊外游玩,選“人日皇后”,中選者主持一天的活動。年長者則登上觀音山(今越秀山)或白云山飲酒、吟詩作賦;女的去神廟參神,男的到花地(今芳村區(qū))賞花或拜黃大仙廟。
_介紹說,這一天,中國南方一些地區(qū)有“撈魚生(類似吃生魚片)”的習俗,寓意越撈越高、步步高升。此外,一些地方在這天還有吃面條的習俗,寓意著用面條纏住歲月的雙腿,取長壽之意。此外,正月十七和正月二十七也被視為“人日子”。正月初七,十七,二十七,此三天分別為小孩兒,大人和老人的“日子”,誰要過“日子”_要吃面條。
在該日吃攤煎餅和七寶羹:攤煎餅,要吃春餅卷"盒子菜"(熟肉食品),并在庭院攤煎餅,“熏天”。七寶羹,用七種菜做成的羹,在人日的時候食用,以此來取吉兆,并說此物可以除去邪氣、醫(yī)治百病。各地物產(chǎn)不同,所用果菜不同,取意也有差別。廣東潮汕用芥菜、芥蘭、韭菜、春菜、芹菜、蒜、厚瓣菜;客家人用芹菜、蒜、蔥、芫茜、韭菜加魚、肉等;臺灣、福建用菠菜、芹菜、蔥蒜、韭菜、芥菜、薺菜、白菜等。其中芹菜和蔥兆聰明,蒜兆精于算計,芥菜令人長壽,如此種種。
初七人日吃七菜羹 來年大豐收
在中國傳統(tǒng)習俗中,大年初七“人日”,人人過生日,要以七種蔬菜,煮成七菜羹,也_是將七種蔬菜,煮成雜菜湯,在農(nóng)業(yè)社會,大家都祈望吃了七菜羹,來年大豐收。
人日吃了“七菜羹”,也代表新年已告一段落,明天初八應該重新打起精神,開始努力工作了。
古時逢人日,除了吃“七菜羹”,還有吃“及第粥”與“吃面線”等象征吉祥如意,步步高升的食物。“及第粥”的主要材料是豬潤(豬肝)和豬腸,潤者富潤之意 ,而“腸”音與“長”同,也_是長生富貴之意。大家都希望人日,富潤長壽。
在臺灣地區(qū),大年初七稱為”七元”,也_是人的生日,所以這一天要吃素面線。華人慶生日,多有吃面線的習慣,長長的面線_是代表富貴長壽,所以,初七吃面線,也含自己慶祝生日的意義。早期人日還有吞赤豆的習俗,流傳人日吞赤豆,長年不生病。時至_,吞赤豆的風氣已經(jīng)消失。
在中國有些地區(qū)還有人日“補天穿”的習俗,說是人日多陰,好像天穿了洞,要幫它補一補,以免大雨成災。于是以年糕祭神,叫做補天。